一声不吭,明显不怀好意。
三王死猪不怕开水烫,他们哪怕意识到如今皇后大权在握,也不是特别担心。只要他们不做太过严重的错事,就凭他们藩王的身份,皇后也拿他们没辙。
贾南风确实不能因此就治罪于几人,说到底他们是在替朝廷讨伐逆贼。即便程序上出了点问题,也掩盖不了三王就是立了功。
所以贾南风干脆换个思路:
“几位讨逆有功,便留在京中任职吧。”
在京中任职,其实是藩王们更想达成的结局。只有在权利中心待着,才能掌握更多权柄,在封地就只能当个看热闹的藩王。
所以三王欣然答应,哪怕明知道皇后看他们不顺眼。
无所谓,他们自负不会被皇后收拾掉。
贾南风这会儿可没空搭理他们,她在忙着收拾关中大旱的赈灾事宜。
一切等到黎庶安康后再说。
最近天越发的热了,幸而雍州以外的其他州郡降水量还凑合。有些地区虽然也出现了旱情,却只是小旱,影响不大。
国土太大了就是这样的,一州旱得滴水不降,往旁边隔着一个州的其他州可能就在经受暴雨洗礼。
时任尚书右丞的秦政这会儿正在查看各州汇报上来的近期天气情况。
《晋书》记载尚书为汉武帝始设,作为帝王的秘书机构。起初有四个丞,汉光武帝削减成了两个。如今左丞管祭祀等礼仪之事,右丞则管器物。
所谓的器物,包含帝王库藏、廪赈租布、刑狱兵器、章表奏章等。
所以奏章会在秦政手里过一遍。
如今的尚书省中还有长官尚书令,另有太傅“录尚书事”。之前说过,录尚书事就是允许太傅干涉尚书省的运转,是给朝中其他高官扩大职权用的。
本来太傅就是一品官,还能插手皇帝的秘书部门,堪称权力滔天。好在上一个太傅是杨太后她爹,已经被干掉了。
太傅的位置空悬,之前汝南王想安插人手进来,被太保卫瓘等人阻拦了。卫瓘又不是真的和汝南王为同党,当然不会放任藩王坐大了。
如今太傅之位被贾南风塞给了一个一看就快致仕的老臣,相当于让他待在上头当个吉祥物,占着位置。
偏这位老太傅确实德高望重,就是不太乐意插手太多。他属于那种混日子型的老臣,年纪大只想安度晚年,没什么野心,绝对不会给贾南风添乱。
明眼人都知道皇后选这么个人当太傅,是在为秦正留位子。
这个突然冒出来的秦尚书丞,大家都不太了解他的来历。不过有小道消息说楚王等事中有他的手笔,所以暂时也没人会不长眼来排挤他。
这人一看就是皇后秘密培植的心腹,惹不起。
秦政翻看过各州奏报后说:
“近期扬州降水较多,不过并不会形成洪涝灾害,可以暂时放心。但扬州位处长江流域,今年不发洪涝,不代表未来不发。”
扶苏深以为然:
“治洪一事刻不容缓,朝中已经许久不曾兴修水利了,堤坝不知还能撑多久。”
前些年扬州还是东吴的地盘,不在晋朝手里掌控,所以治水的事情东吴自己负责。后来晋朝吞并了吴国,也没有怎么去管那边的情况,反正也没发洪水,那就放着呗。
这纯粹就是仗着吴国自己悉心巩固了堤坝等抗洪建筑,打下的基础不错,于是心安理得地摆烂。
翻看史书就会发现,晋朝只在司马炎执政的时期小规模修治过几次防洪工程。而且修的还是黄河流域,没去管扬州死活。
等到八王之乱白热化后,那就彻底没人管这些水利工程了。
衣冠南渡后,偏安在东南一隅的朝廷当然不会继续放任长江流域不管,倒是有为了自己的安危去修缮过。
但北方的黄河流域就实在照管不到了,毕竟那是五胡十六国的地盘。
五胡可不会搞这些东西,所以黄河流域迎来了频繁的洪涝灾害。本来庶民日子过得就很艰难,这下更加糟糕。
防洪措施的落后,越发加重了旱涝的频发。不仅洪灾影响扩大,其实旱灾也一样。
水利工程从来不是只管抗洪的,旱季灌溉也要用到它们。
秦政准备搜罗点这方面的人才来。
扶苏见父亲忙碌,便自告奋勇接下这件事。
“可惜杜预已经去世了。”
杜预是个颇有远见的臣子。
昔年曹魏在黄淮地区广兴屯田,修建了很多陂塘灌溉工程。虽然促进了该地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,但是也留下了烂摊子。
因为西晋搞了个“罢农官为郡县”,原本军事化管束的屯田客变为了自耕自种的小农。这些水利工程失去了统一的管理,无人修治,泛滥的水利工程就成为了催命符。
恰逢此时该地降水失调,连年大水,于是失修的陂塘反而给黄淮地区带来了大面积的洪涝灾害。
杜预便上书司马炎,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