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658章(1 / 2)

在他大秦,做什么事情都得按规矩来,老秦人不介意给每件事每个东西都编一套完整的流程,比如耕牛就有单独的牛律。

希望本朝臣民尽快接受。

隔了几日是殿试,秦政特意抽出了一下午的时间来监考。为什么不选上午,因为没空。

殿试的试题也是父子俩出的。

既然是殿试,难度肯定要比会试大,不然显现不出这批学子的能力。他们可是扶苏精挑细选出来的,综合实力强悍,大部分题目都答得不错的那种好苗子。

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,难题才能拉开差距。正好朝中最近频繁有高官被削,他们要是表现好,明天就能走马上任。

虽说最初只能以“代某某”的名义当个实习生,可只要表现得不拉跨,转正还是没有难度的。

毕竟朝中暂时也找不到太多合适的自己人接手那些位置,哪怕觉得他们有些德不配位,也得等有人选了再行顶替。

所以短时间内,众人不必担心自己转正后是降职转正。

最起码要等下一轮殿试吧。

算算日子,还有半年呢。

本次殿试的题目只有一道,但是考察了贡生们的多项能力。拿到题目的时候,即便心里已经有了准备,不少人也是倒吸一口凉气。

题目直接选取了本位面历史上一次出名的事件,预设考生是当时朝野中的一员。要求他们以对方的身份,在事件中保全自身的同时,提出解决方案。

类似的题目会试也考过。

但当时只是说考生们作为仓部的司庾应该怎么把自己摘出去,并没有考察后续要如何查清藏税案、追回赋税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。

这次的不同,从案件发生到结束,要求考生在一下午的时间里,写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出来。

而本次的题目描述,甚至都没有详细讲解这次事件到底发生了什么,它只是笼统地提及了大概。

虽然没听说过这件事的考生看完试题也能知道发生了什么,可到底缺失了很多细节方面的内容,答题时自然做不到尽善尽美。

题干这么写,自然是扶苏的主意。

扶苏微微一笑:

“读史可以明智,希望诸位日后有空多了解一番既往历史。”

四书五经里包含着《春秋》,这是一部史书。但可惜的是,它只是记录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。

儒生们天天研究《春秋》,研究的重点却不是历史事件本身,而是孔子在这篇著作里表达的观点。

那一系列的《春秋某某传》《某氏春秋》,更是其中的重灾区。连孔子写错一个字都要反复琢磨,已经是本末倒置了。

如果读史不是为了了解过往、学习借鉴引以为戒,那么读它做什么呢?作者本身在历史面前应该是排在最后的那个研究对象才对。

考生们若有所思。

殿试考砸了,其实并不影响他们任官。只不过拿不到太高的官位,不过对比连殿试都进不了的考生,他们的还是跟高一些的。

想通了这一点,心态就能放平一些。

那么接下来,就是努力发挥出自己的实力了。

了解历史的人,占据一定的先机。不了解的人,也可以通过列举不同的可能性、分别进行分析,来为自己创造优势。

一下午的时间说长不长,说短不短,考完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双眼发黑。高强度的脑力活动让他们都觉得有些吃不消,所有人都使出了浑身解数,发挥出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。

接下来就是尽人事听天命了。

每一份答卷都满满当当许多页纸,没有一个人敷衍。

秦政并没有认真去看,而是以极快的速度随意扫了几眼。他翻页的动作像是在清点纸张数量一样,让周围其他几个陪考官都怀疑陛下到底看没看。

扫完,秦政点评道:

“态度不错。”

字迹端正,下笔认真,写得字数也不少,而且粗略一扫没有太多堆砌的辞藻和翻来覆去的车轱辘话凑字数。

有些人态度谨小慎微一些,字里行间就能看出来。有些人更具自信,行文中也能透露出一股风采。

秦政微微露出一点笑意:

“明日下午,再考一场。”

陪考官们:啊???

不是,怎么还要加试啊?

秦政的笑意收敛起来:

“诸卿莫非有意见?”

陪考官连忙摇头,不敢不敢。

你们都能一声不吭地换了科举试卷,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?加试一场就加试一场,对比起之前那个阵仗,这都不算什么了。

往年贡生们考完殿试都要现场等待,一般来说阅卷还是挺快的,天黑前就能得到最终的排名。

当然,不是所有朝代都这样,但本朝确实是这样的。

因为本朝殿试一般就一两道题目,一上午就考完了。考官们先阅卷,选出觉得最好的几份递给陛下,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