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28节(2 / 2)

年轻,没有经验。”

“经历过此事,以后你做事就会更加周全。”

陈景恪点点头,如果经历过这件事情,还没有任何成长。

那他也不用想别的了,一辈子躲在幕后当个幕僚吧。

不过宣扬剃发,确实不是冲动为之,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。

前世大家总是情不自禁的陷入误区。

以为古人更重视礼法,不像现代人礼乐崩坏。

然而事实恰恰相反,古人比我们更加务实。

至于原因,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了:

衣食足而知荣辱,仓廪实而知礼节。

吃饱穿暖,才能去追求礼节,才会去在乎荣辱。

古代人饭都吃不饱,拿什么来重视礼节和荣辱?

还有一点,受教育开化之后,才能更清楚的明白很多道理。

就古代那种识字率,很多事情不提也罢。

尊古崇古思想,不只是古代人有。

现代人有时候也会下意识的,将古代想的很美好。

至于头发,在古代的地位确实被提的有点高。

根子还在《孝敬》上,一句:身体发肤受之父母。

就奠定了它的地位。

曹操割发代首,巩固了这个地位。

但将头发提高到民族特性高度,还是要等到明末清初。

满清强迫汉人剃头,以此作为征服奴役汉人的象征。

大批的汉人,也将发型视为捍卫汉人尊严,反抗满清的象征。

从此时起,头发才被赋予了更高的含义。

之后满清朝廷继续维护他们的辫子,又进一步强化了这个概念。

等到清朝末年,革命先辈将辫子视为落后、奴役、压迫的象征。

以割辫来表达自己驱逐鞑虏,恢复中华的决心。

辫子又进一步被赋予了更高的含义。

但此时还是明初,头发只与传统、孝道有关,还没有被赋予那么多意义。

孝道这一点,已经被陈景恪给攻破了。

因为古人也是理发剃须的,再扯孝道就是打自己的脸。

至于传统……王朝中后期这俩字确实能压死人。

但现在是开国之初,是传统最不重要的时候。

大一统王朝开国之初,往往是新传统形成的时期。

打着传统的幌子,对陈景恪来说根本就没用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