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87节(1 / 2)

就在她思考,该怎么劝说朱棣和朱高煦的时候,忽然发现那个报信的太监没有离开。

不禁有些奇怪的问道:“郑和,你怎么还在这里?”

郑和却面露迟疑之色。

徐妙云说道:“你又不是外人,有什么话尽管说便是。”

郑和是洪武十八年进入燕王府,深得朱棣和她的信任。

关键是,这些年郑和没少为他们出谋划策,甚至几次代替朱棣指挥大军作战。

是姚广孝离开后,燕王府最重要的谋臣之一。

也因此,朱棣给他赐姓郑。

若非他是太监出身,这会儿至少是个侯爵。

所以,他在燕王一系里地位是非常特殊的,徐妙云是真没拿他当外人。

郑和问道:“娘娘可是为二爷讨封的事情犯愁?”

徐妙云长叹道:“是啊,也不瞒你,上面对此非常不满。”

郑和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,说道:

“奴婢倒是有个办法,就是……”

徐妙云惊喜道:“哦,是何办法?你尽管说便是,说错了也不怪你。”

得到她的允许,郑和这才说道:“娘娘不妨换个思路,此事的难处不在其他,而在于二爷的郡王身份。”

徐妙云有些疑惑,什么意思?

郑和小心的说道:“那如果二爷不是郡王呢?”

徐妙云一愣,然后恍然大悟,喜道:

“是了是了,如果高煦不是郡王,那所有问题不是都迎刃而解了吗。”

然后她看向郑和,说道:“郑和你真乃我燕王府之孔明也。”

“你放心,只要燕王府在,就少不了你的荣华富贵。”

郑和表情不变,说道:“谢娘娘,能为娘娘排忧解难,是奴婢的荣幸。”

徐妙云想了想,说道:“听说你老家有个兄长,不妨从他那里过继一个孩子过来,继承你的香火。”

郑和眼睛一亮,但随即却摇头道:“佛法有云,父母和子女乃业缘而成。”

“我成为阉人,乃是天意帮我断了一段业缘,又何必再强行沾惹因果呢。”

徐妙云说道:“业缘有善有恶,不试试你又怎知不是善缘呢。”

郑和回道:“娘娘莫要再劝,奴婢暂时实无此意。”

徐妙云没有再劝,只是道:“你啊,和道衍学傻了。”

“我也不劝你了,等你想通了就告诉我,我亲自找你兄长说此事。”

郑和感激的道:“谢娘娘。”

-----------------

朱棣一路来到城外。

此时城外的草地上布满了迎接的人群。

有迎接自己的家人的百姓,也有官府的人协助接受俘虏等战利品,场面那叫一个热闹。

朱高煦骑在马上指指点点,那叫一个意气飞扬。

朱棣就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,老二和我才最像啊。

这个封国我一定要帮他要到,洛阳要是不给我就亲自去那里闹。

朱高煦也看到了自家父亲,一扯缰绳就走了过来。

朱棣率先开口道:“老二,这次怎么回来的比预计要晚?可是遇到了什么麻烦?”

朱高煦跳下马,把缰绳丢给侍从,说道:

“回来路上碰到了一个不里牙惕部落,就顺手将他们给灭了,这不就给耽误了。”

朱棣倒也没放在心上,生活在北海的一支游牧部落罢了。

之前被蒙古人征服,就跟了蒙古人姓。

蒙古人对他们倒是挺不错的,带去了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生产技术,让他们的族群数量大增。

这也使得他们对蒙元非常忠诚。

后来大明击败北元,很多蒙古人逃到他们那里。

前年朱棣带兵打到不儿罕山,恢复了这座山的汉名,也就是狼居胥山。

以此来纪念霍去病。

之前明军也几次打到过这里,但都是扫荡一番之后就离开了。

等明军一走,北元人又会回来继续生活。

但这次不一样,朱棣在此修筑了冠军城,并在这里常驻。

北元小朝廷只能再次北迁去了北海(贝尔加湖),与不里牙惕人合流。

目前他们拥有一百二十余万人口,占据着北海以及叶尼塞河、勒拿河之间的广袤区域。

虽然那里气候寒冷,但因为地域广袤,各部落分散居住倒也能养得活自己。

而且也正因为如此,大明反而拿他们没有太好的办法,只能时不时的派兵去扫荡一番。

很多时候都是空手而归。

但明军依然定期扫荡,属于是有枣没枣打两杆子再说。

朱高煦就是最热衷于干这个事儿的人,每年都得跑上趟。

父子俩并肩往城内走,沿途行人纷纷避开。

事实上冠军城也没多少普通人,一半以上都是军队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