叙事,该人物可以隐瞒实情,但不可以说谎,这是作者跟读者签下的契约。举例来说,人物a周六去泡温泉,周日逛百货公司。在故事中他可以不提周六的行程,但不能说自己周日整天在家睡觉。
本书主要以鹫尾春那的观点叙事,因为她确实不是桧川大志的共犯,所以表现出“想要知道真相”的样子并无不妥。而作者正是利用这种观点建立出来的信任感,给叙事者一道“免死金牌”,然后在故事尾端补上最后一块拼图,制造惊喜。
所有反转都需要伏笔,不然读者是不会信服的。 第十三章在酒吧,加贺提到大家收到那封写有“你杀了人”的信,表示可以理解成“你们所有人都曾经夺走过某人的性命”,鹫尾春那听到时连忙“调整呼吸”。虽然在那之后立刻用“医疗疏失”解释自己可能真的害死过人,但知道真相后再回顾这一段情节,不难想像鹫尾春那当时真正的心情。
加贺最后揭露真相,主要是靠两个未解的疑点:桧川大志和共犯证词的矛盾、以及消失的刀。除此之外,有些设计虽然无法用来戳破谎言,但可以让剧情相连,前呼后应。比如鹫尾英辅的手表、山之内静枝的幽会对象、鹫尾春那被叫去拿蛋糕的原因、以及鹫尾英辅陈尸周围的血迹状况。鹫尾春那甚至在加贺问到血迹时,担心“自己的回答有没有错误”。这样实际上隐含另一层意思、带点叙述性诡计味道的伏笔,回头来看非常漂亮。
大概从见到加贺的那刻起,鹫尾春那就有预感罪行可能会瞒不住。也因此,学姊金森登纪子说过的那句话才会像咒语一样,直到故事最后都挥之不去。
在加贺面前,谎言是无所遁形的。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