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933节(1 / 2)

陈景恪这才明白,原来他们一直都记得寒冷期,并为此忧心。

这让他不禁有些惭愧。

虽然他经常把小冰河期挂在嘴上,但那只是为了游说别人罢了。

实际上他自己对小冰河期,并不是特别重视。

很简单,大明灭亡的主因并不是气候变冷,而是士绅集团做大,收不上来税导致的财政破产。

气候变冷,只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。

满清也同样处在小冰河期,可他们靠着屠刀完成了对全国资源的整合。

朝廷能有效的重新分配财富,坚持了两百多年,还创造了红薯盛世这一古代史最后的辉煌。

陈景恪之前的种种改革,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隐患。

只要大明朝廷的财政健康,面对小冰河期有很多办法可以度过。

当然,他也为小冰河期做了一些准备。

改良土豆,在黄土高原上种树等等,都能让后世更加从容的面对冰河期。

可是,就算没有小冰河期,这些事情他也一样会去做。

所以总体上来说,小冰河期只是他用来恐吓别人,达成自己目的的手段罢了。

只是没想到,老朱他们竟然如此上心,估计私下没少为此事发愁。

这如何能不让陈景恪感到惭愧。

但……更多的还是庆幸,庆幸自己小冰河期这手牌打的太好了。

宗教为何喜欢搞末日审判?

说白了,就是利用末日的恐怖来吓唬人,达到传教的目的。

小冰河期在他这里,也起到了类似的效果。

他天天渲染小冰河期的可怕,周围的人都受到了影响。

随着他个人影响力的扩大,这个影响的范围也就越大。

报纸出现后,全国都知道了温寒变的事情。

永远不要低估人类的勇气。

大家选择保守,那是因为保守至少能带来两三百年的相对和平。

这是可以预见到的和平。

而改变是不可预知的,说不定下一刻就大崩盘了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大家自然会倾向于保守。

陈景恪的变革如此剧烈,却始终有一大批人追随,且追随者越来越多。

就算是保守派,大多意见也都是可调和的,真正食古不化的老古董只是少数。

这其中自然有利益的因素。

可永远不要低估华夏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有德之士。

他们真的会为了心中的真理赴死,而且还是无数人前赴后继的赴死。

大明的这场大变革,史无前例的剧烈,却没有遭遇这种阻力。

很大原因就是小冰河期的存在被证实。

明知道前方有大危险,选择保守死路一条,大家自然会去寻找新的出路。

纵使这条路充满崎岖和未知,也总比走死路要好。

老朱、朱标、徐达这些人,表面不动声色,私底下必然是殚精竭虑,在寻找应对之法。

如他们一般的人,更是不知凡几。

陈景恪的变革,让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,所以越拉越多的人选择了支持他。

想明白这一切,陈景恪既感到开心,又有些五味杂陈。

开心的是,华夏拥有优秀的文化和族人。

复杂的是,自己一再自我警醒,不要小看古人。

但有些东西不是自我暗示几句就能生效的,在潜意识里他依然在戴着有色眼镜俯视古人。

他以为是自己的努力,强行扭转了古人的观念。

殊不知,是大家看到了危险,选择跟随一次次正确的他。

套用一句前世的话:个人作用不可忽视,但万民的选择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因。

这一刻,他对那个人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

-----------------

回宫之后,朱雄英和陈景恪先是商量了一下民爵的事情。

两人都觉得,这东西就是个荣誉称号没必要搞的太复杂,最终确定为三等。

第三等为科士,就是在理科有较深研究,又获得一定成就的人。

第二等为专士,在某一个方向,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。

第一等为院士,在科学领域拥有巨大贡献,一代宗师般的巨匠。

三等民爵,福利待遇对应的是功勋九转的上中下三等。

只不过,功勋九转可以代降继承,民爵只能本人拥有不可传承给他人。

之后两人就拿着这套标准找到老朱和朱标商议,两人都一致赞同。

不过在推广上产生了一点分歧,朱元璋认为应该立即推行,朱标则认为应当缓行。

“那种肥料到底如何,还需要进一步验证,拿到更多数据才能好说服大家。”

“况且工匠地位低下,这是几千年的习俗,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。”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